新華社武漢3月19日電(記者侯文坤)據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消息,我國科研人員在大別山區(qū)開展植物多樣性科學考察時,發(fā)現了天門冬科天門冬屬新物種,并將其命名為大別山天門冬。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(fā)表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期刊《植物分類》上。
圖為大別山天門冬的形態(tài)特征。(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供圖)
據介紹,2020年以來,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組織的植物多樣性科考隊在大別山區(qū)開展了40余次野外科學考察。野外科考過程中,科考人員于2022年發(fā)現了一未知物種,后來對其進行了長期觀察,全面收集了該植物的花、果和種子等信息。2023年,科考人員在湖北黃梅縣和武穴市再次發(fā)現該物種的居群。經過詳細的形態(tài)比對和分子系統(tǒng)學分析,確定其為天門冬科天門冬屬新物種,因其目前僅發(fā)現于大別山區(qū),故將其命名為大別山天門冬。大別山天門冬與天門冬、羊齒天門冬相比,在形態(tài)上較為相似。它們在大別山區(qū)均有分布,但可以根據形態(tài)特征進行區(qū)分:大別山天門冬的花梗相對較短,只有1至3毫米長,而且花梗上沒有關節(jié),但其葉狀枝比天門冬、羊齒天門冬更長更直,長可達16.4厘米。大別山天門冬目前只在大別山區(qū)發(fā)現有分布,是大別山區(qū)特有植物。
論文第一作者、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東非植物區(qū)系與分類學科組的博士研究生楊家鑫介紹,天門冬屬隸屬天門冬科,該屬植物大多具有重要經濟價值,如文竹和非洲天門冬是常見的觀賞植物,天門冬是重要中藥材“天冬”的基源植物。此次發(fā)現的大別山天門冬是否具有相關經濟價值,還有待進一步研究。
楊家鑫表示,盡管該新物種在大別山區(qū)已經發(fā)現了3個居群,但個體數量很少,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(IUCN)制定的《IUCN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》,大別山天門冬被暫定為易危,需加強保護。
北疆新聞:內蒙古自治區(qū)重點新聞網站(客戶端),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(yè)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(fā)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(客戶端)。
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:
一、凡本站中注明“來源:北疆新聞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,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,轉載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北疆新聞”,并附上原文鏈接。
二、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(作品)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,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。
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,聯系郵箱:bjwmaster@163.com。
版權聲明:北疆新聞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-1
Copyright © 2016-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15120200009-1蒙公網安備:15010502001245